|
2012-12-12 8:49:40 |
去年夏天我们去香港理工大学学习过一周,那个时候是理论学习比较多。与去年学习不同的是,现在我是以一名社工的身份去学习,更多的是会站在实务的角度去学习一些东西。
今年很有幸的参加了中山志愿者协会组织的这次“社工+义工”合作成长高级研修班,旅程中不仅认识了很多义工朋友,也开拓了视野,收获了很多专业知识。这次学习,第一天是参观了路德会青欣中心和小童群益会;第二天是参加了香港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十周年论坛;第三天则是参观了包美达小区中心。每一天的行程都会有一些新的感触与收获。
一、 香港社工宣传资料(单张、视频、礼品等)的新颖与多样化
1、宣传单张和卡片的设计
拿到五颜六色的宣传单张,第一感觉就是觉得很漂亮,接着你就有兴趣去打开阅读,内容更是精彩。单张设计外表漂亮,内容活泼简洁。其次中心也会设计与服务内容相关的卡片,卡片则不是像内地的名片这样单调。
进入小童群益会,印入眼帘的就是个“童”字。宣传视频也是短小精悍,视频简短介绍中心后,从8大策略去介绍中心服务,服务则是以香港儿童存在问题为基准(新闻报道),然后在阐述服务内容,需求相应,简短明了。这个让我想到督导一直给我们提及的,无论是机构还是各个项目点的服务,都应该确定一个主题,确定服务理念。比如小童群益会的服务主题就是“培育下一代,携手创未来”。
2、中心名字与服务宗旨的设定简单但又意味深长
青欣中心寓意青少年欢欣愉快之意;晴天计划之晴天则是希望社区居民每天心情都如晴天;服务宗旨指引社工工作,同时也给服务对象明朗易懂感觉。
二、 服务手法的多样化
这里所说的服务手法可能更多的是在理论支撑下的服务媒介。我一直对青欣中心的艺术治疗法很感兴趣。青欣中心主要服务吸毒青少年,通过阅读资料以及工作人员介绍,我苦苦不得思索为何通过音乐、绘画、面具、摄影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但是也因为学习时间有限,所以很多东西我当时仅仅停留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像之前培训的魔术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与讲故事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都推进了专业服务的发展。而内地很多的服务均很相似,很多东西似乎都是在不停地复制翻新,我想我们社工的专业探索及创新性都需要提升。
三、 资源整合度高,跨领域合作
参观每一个社工服务中心我们都不仅感慨香港社工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资源整合度高。这样的优势为社工开展工作也提供了很多便捷。比如包美达小区中的养老中心,他们的服务体系中除了社工之外,还配备有护理师、医生、司机、厨司等;在香港教育界、医学界、商界、社工届都是可以跨领域合作的。但是在内地,社工身兼多职,虽说社工是全能的人,但是毕竟很多东西了解但是不精通。社工在内地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并不为很多人所知,因此联系资源相当困难,而这些都阻碍了社工服务的开展以及服务的质量。因此如果当靠社工的力量去推动服务的发展,无疑进程很慢。但是我期待中山日后在社工铺开服务后,也拥有一个完善的体系,社工可以成为真正的资源链接者。
四、 侧重服务对象的感受与改变
香港社工中心布置有一个是我在内地比较少看到的就是,他们会将服务对象的感受与改变通过文字展示在中心的墙面上。在内地很多社工都会说自己做了什么,一味的强调自己的服务数量。但是当问及服务效果的时候,我们很难回答。但是我们其实明白社工的服务就是需要通过各种媒介促进服务对象的改变或者改进,这些就是我们服务效果的体现。比如义工通过探访老人他的感受如何?他对老人态度的转变等,这些我们都需要留意,也可以在中心展示出来。
人社局社工站 王晓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