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工分享 > 实务研究

“以会带所”模式下的城区社会工作实务探索

2012-4-17 0:16:27
 西城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自2009年成立以来,在区委社会工委的指导和支持下,着力支持西城区社会工作事务所的发展工作,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思路,力行“社会队伍社会建、专业队伍专业建”的做法,与专业院校合作培育、建立了悦群、睦友、厚朴、仁助四个社会工作事务所,逐步形成“以会带所”的工作模式。区划调整后,在对原宣武区的社会组织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指导泓德中育社会发展中心完成专业化改造,将其纳入“以会带所”的工作格局。2011年,西城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及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在市、区两级社会工委的支持和指导下,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社会工作机构健康发展,服务项目全面落实, “城区实务创新基地”建设初见成果,北京市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试点单位等重要工作稳步推进。
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2012年会上,原西城区委社会工委书记李红兵同志就“以会带所”的工作模式,向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与会领导进行了介绍,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社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蓬奇同志在总结中强调:北京市西城区的“以会带所”的工作模式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模式不仅解决了社会工作联合会成立后做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该模式全面反映了政府、社团、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以及专业院校在促进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将成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趋势的典型代表。
以下从四个方面对联合会及事务所工作进行简要汇报
一、工作情况
(一)工作模式及目标
西城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坚持“以会带所”工作模式,明确联合会与社会工作事务所的分工。强调联合会发挥自身功能,在探索行业性社团组织枢纽作用发挥的途径和方法的基础上,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健康发展为目的,加强对其的管理,并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为专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开展和职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突出专业服务机构的推广社会工作服务和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平台的作用,以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实务能力为根本,带动专业服务机构规模的适度发展和服务领域的扩大。在“以会带所”模式下,初步形成了“会(联合会)-所(事务所)-站(社会工作服务站)-项目(服务项目点)”为轴线的社会工作总体布局,在老年、残疾人、青少年、医务、社区发展、心理支持及外来人口融入等社会工作基本领域开展有益的探索,培养造就了一支实用、管用、在一定条件下够用的职业社工队伍。
1.会——推进社工行业发展
“以会带所”模式力争以解决专业化为前提,推进社会工作在西城区的职业化和行业化建设,为促进社会工作行业发展提供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
2.所——发展专业服务机构
以联合会为平台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利用各方积极因素,完善发展专业服务机构,探索社工服务机构培育与发展的路径。
3.站——建立服务基础阵地
以街道和公益或公共服务机构为载体设立社会工作服务站,采取项目化运作、机动化配置、综合化管理、多元化发展的形式,实现全区域、多领域的工作布局。
4.项目(点)——探索本土实务经验
承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城区实务创新基地”工作,对社会工作实务方法进行探索,总结经验,初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体系。
5.人才——职业社工队伍建设
初步形成符合社会工作一般要求和实务工作需要的人才队伍,与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相结合,突出人才队伍的层次建设,强调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成果
1.制度建设
西城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通过制定和完善联合会各项工作制度,初步实现了内部发展和对专业服务机构服务管理的规范化。从提高行业整体建设出发,制定专业服务机构制度建议样本,指导各专业服务机构建立以员工福利待遇为核心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初步解决专业服务机构初建时期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操作性差的问题,保证专业服务机构在适度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可参照的较完备的制度体系,促进专业服务机构的规范化成长。
西城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已建立了保障内部机制运行的财务管理、员工待遇、员工管理等8项基本制度;以项目管理为核心。形成针对专业服务机构的管理制度,涉及了工作报告、专业培训、实务督导、机构质量评价、社工能力评价等6个方面。各专业服务机构根据联合会提供的制度样本建立了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不仅实现了联合会对专业服务机构监督和服务的常态化和规范化,保障专业服务机构的有序和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联合会与专业服务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透过这种良性互动使政府的主导作用得到了贯彻和落实。
2.队伍发展
坚持“规模服从质量”的原则,突出人才队伍的实务能力建设,通过服务项目的实施和服务领域的扩大,实现专业服务机构的稳步发展。目前,五个专业服务机构的职业人员规模已从初建期的10人发展到45人,人才队伍素质能力显著提高。今年以来已有5人多次参加全国性社会工作会议和研讨会(论坛);30余篇经验性文章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性报刊上发表;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汤旗、副秘书长吴扬和厚朴社会工作事务所总干事郑丝雨被西城区委、区政府评为“西城区百名突出贡献人才”;3名社工被香港理工大学评录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2名社工被聘为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远程教育平台专家;3名社工被中国社会协会评为优秀老年社工;全体社工集体列入西城区优秀人才重点培养范围。
3.模式探索
围绕城区社会工作实务创新,在模式的探索上,强调“本土化”的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成果专业性,采取先易后难的顺序,逐项实施、逐项研究、逐项完善、逐项形成模式的方法进行。在项目的设定上,以服务西城区社会建设为中心,以贴近民生、服务居民、快出实效、扩大影响为出发点。今年把养老机构社工介入、残疾人康复机构社工介入、学校社工介入以及社区建设作为重点,并在医务社工、企业社工和外来人口融入等领域和方向,开展了近30个项目,使用项目资金35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9个工作模式,已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列入在全国推广的实务创新成果;并在实务社工专业支持领域进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比较实用的服务保障体系。
二、工作特点
(一)多领域的探索
以“银龄模式”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工作实务创新成果的出现,体现了西城区社会工作实务内容已经涉及到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康复、心理支持服务、社区外来人口融合、青少年服务、医务社会工作、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和企业社会工作等城区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这种多领域的探索局面,一是要满足向社会推广社会工作需要,二是有选择性的实现“本土化”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以此来快速提高社工的实务能力。在项目设计上特别强调由简开始,力图由浅及深、多路出击、多头探索、形成成果,共同分享、共同提高。这也是解决当前社会认知程度低、社工实务能力低等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多方面的发展
强调的是在提高社工实务能力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专业服务机构的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以多领域探索为前提,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应用上注重与专业领域的结合,在不同领域都积极倡导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单独应用和组合应用,以求在多领域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经验。机构的发展突出稳妥和适度,在强调质量的同时完成社会工作的整体布局。目前西城区15个街道都设立社会工作服务站,并且在重点工作领域建立独立的服务站,这种整体性布局,辅以多领域的介入,不仅扩大了社会工作的影响面,也为今后社会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适用的保障体系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各专业服务机构给予支持性保障,确保专业服务机构发展的专业性与职业性。
在西城区委社会工委的支持下,保证了各专业服务机构能从西城区社会建设专项资金中获得稳定的经费支持,同时专业服务机构能力的增强,也逐步使资金来源趋于多元化。专业支持体系的建立,特别督导体系的建立,搭建了实务社工提升理论素质及实务能力的平台;项目跟踪督导制度,可以保证实务社工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随时得到即时性督导。积极组织职业社工申请西城区优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为社工的业务进修和项目研究补充经费。在舆论支持方面,区委社会工委也给予了积极的帮助,连续两年组织了“4.15”国际社工日宣传周,西城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编辑了《西城社工》,加强对社会工作的宣传,为专业社工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社会氛围。
(四)有效的三方联动
政府、高校、社团联动机制的建立,有力的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开展。政府购买项目,使成立初期的专业服务机构能够有施展的机会;专业服务机构的工作,补充了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不足;高校专家督导社工实务,使社工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同时社工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又为专家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证经验,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专家的督导活动,一方面提高社工的实务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专家与政府的联系,畅通了向政府提出建议德渠道,便于政府从专业角度了解社会工作、推广服务。
三、发展问题
(一)社会认知有待提高
无论是人才队伍建设,还是项目推进和扩展中,都出现因对社会工作不了解而带来的困难。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并且通过社工的行为示范效应,提高社会认知度,进而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拓展社会工作事务所资源渠道和服务领域。
(二)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现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年龄较小,社会经验及工作经验都显短缺,给专业能力的发挥带来直接影响;实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更好地应对项目推进、机构发展中遇到的难点;稳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社工能力建设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以较好的待遇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来确保社工队伍的稳定,也是社工队伍职业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
(三)资金渠道有待扩展
近几年,市区两级对社会建设和社会工作发展的投入力度都在不断加大。专业服务机构自身也希望通过扩展资金来源的渠道,进一步带动社会资源的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除了专业服务机构自身发展的完善,也需要政策方面的支持和鼓励。
四、努力方向
(一)会—西城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
       进一步完善联合会的功能,完善内部机构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形成能够支撑专业服务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从制度建设、专业保障、资源协调和舆论宣传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保证各专业服务机构的服务更贴近西城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需要,保证会—所—站—点社会工作总体布局的全面实现,保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初步具备城区社会工作实务创新基地的培训功能。
(二)所--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
进一步完善专业服务机构的功能。在探索与完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同时,注重内部建设。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完善项目管理体系,完善自我督导体系,提高社会资源的应用能力。夯实专业服务机构发展的基础,在创造外部环境的同时,增强社工队伍发展的内生动力。初步形成所—站—点的多领域分层级覆盖体系,使专业社会工作真正惠及百姓。在目前已开展或将开展社会工作的领域,选择重点项目,加大创新力度,力争在社区养老、社区青少年服务、社区心理支持、外来人口融入、社区组织建设及医务、企业、社区矫治、社区发展等领域探索总结5-8个工作模式,初步实现城区社会工作主要领域的全面服务。
(三)站--社会工作服务站
以提高职业社工的实务能力为前提,积极扩大社会工作服务的领域,实现服务效果的持续提高,以站为基础,机动性配置社工资源,确保专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促进社工服务站把服务站的触须切实延伸到社区,切实掌握民需,研发服务项目,集中调配社工资源,以优秀的人才,创出优秀的服务品质。
(四)项目--服务项目
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完善“不倒翁”为代表社区养老的社会工作模式,推进老年友好社区建设。总结“老年医院”工作模式,建立老年社工及医务社工的专业素质模式及培训体系,初步形成社区、医院和养老机构三位一体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悦群社会工作事务所:建立社区心理支持服务工作体系:建立以社区心理支持服务站为核心的,由心理辅导专家和社工介入、专业志愿者参与的社区心理支持服务体系。
仁助社会工作事务所:建立“快乐成长”工作模式,加强社区青少年社工介入模式和“一校一社工”设置的研究,初步建立学校、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厚朴社会工作事务所:完善“社区发展”工作模式,有重点的开展特殊性(少数民族)社区发展模式的探索;开展企业社会工作,形成比较成熟的企业社工服务模式。
泓德中育社会发展中心:进一步完善“外来人口融入”工作模式;建立综合型社会工作机构工作模式;完成传统性社会组织向专业性社会组织发展路径研究。
(五)“人才”-社工人才队伍
完善督导制度,强化专业服务机构自身督导能力建设,初步完成从“问题性”督导向“综合能力提高型”督导的转变,完成从“外部型”督导向“内部型”督导的转变。实施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互助工程,丰富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及工作经验,促进社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以优势互补的方式促进项目的实施,加速改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小、经验少、能力弱的局面。


0.0146s